阴阳二货是什么意思,阴阳二货的由来

阴阳二货的由来

妙真道师/记

关键词:阴阳本义,两仪阴阳,阴阳二货。

主要内容:

原本阴阳的自然现象和本义,指的是阳光与阴影的意思,这是三岁小孩子都懂得的、知道的。也是很普遍,很普通,很简单,并没有什么可神秘,也沒有什么可出奇的。

可是,在我们乡下,常常会把那些不诚实、不地道、玩弄阴阳、耍赖皮的人,称之为阴阳货、或是二货。那么,这种阴阳二货的来历是怎样的呢?我们在这里可以追一下根、问一下底,也把传统的阴阳文化、阴阳异化、阴阳诡化、阴阳神化,阴阳思想、阴阳心理、阴阳家阴阳学、阴阳派、阴阳人,搞个清楚,懂个明白。

一)阴阳的自然现象

阴阳的自然现象,是大家所熟悉的,阴阳的虚似性也是人所共知的。这里的阴与阳的产生,首先是要有个光源,比如,太阳光、月亮光、雷电光、火光、灯光,等等的光亮。在具有了光源的前提下,光亮映照到物体之上,然后就产生了向阳与背阴、阳光与阴影、“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自然现象。

也就是说,只有当光亮照射在物体上面,万物才会出现阳光的一面和阴影的一面,这也就是阴阳的原始本义和自然现象。这里的光源是第一性的,被照耀的物体是第二性的,所产生的阴阳现象是第三性的。很显然,阴阳是依赖于光源与物体而出现的。因而,光源是阴阳的绝对主宰,没有了光源,阴阳也就不复存在了。还有就是阴阳的虚似性,是对物体的借体发挥,阴阳也只能是万物的依附、附属、附会、附庸。

如此真实的、自然的阴阳现象,是从亿万万年前太阳光的形成就有的,也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所以,阴阳不是哲学的、不是神化的、不是吹嘘的。阴阳显然不能够、也不可以,被迷信为天地之道,万物的根本,生杀的本始,变化的父母,万能的工具,通天的神灵。阴阳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普通的自然存在,靠吹嘘是绝对产生不出阴阳真实的。

只可惜的是,历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们开始拿个无端的阴阳开涮、戏弄、异化、讹传、滥用、神化。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阴阳家、阴阳学、阴阳派、阴阳之流和阴阳思想、阴阳观念、阴阳心理。也就形成了阴阳的无所不在、阴阳的无所不能。于是,阴阳被士大夫和方士们当成了万能的道具。并且,阴阳大师们,还要把阴阳吹嘘为通天大道、万能的钥匙,如此的野心勃勃和痴心妄想,正是阴阳文化、阴阳人的最大病根和堕落。

二)用阴阳篡改《易》学

在传统的阴阳文化中,阴阳家、阴阳学、阴阳派、阴阳之流,首先是蛀空了先秦早期的太极《易》学文化。从而用以阴阳的异化、讹化、妖化、鬼化、神化,笼罩了《易》学的全体;并最终用以阴阳的虚妄、无稽,对其《易》学中的太极主体、太极本义,进行强加、掏空、置换和顶替。从而占据了《易》学的核心地位和主题纲领,彻底篡改了《易》学的太极文化、太极自本自根自身的主旨和本义。

这里的阴阳诡异性,是先以阴阳盗取了《易》学中的“太极生两仪、生三才、生万物”中的“两仪”度数。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和误会,就是:两仪等于阴阳,阴阳就是两仪。

而用以阴阳置换两仪,也只是阴阳文化的小把戏,这种偷天换日、偷换概念的勾当,在阴阳文化中是随处可见的。但这仅仅是阴阳篡改《易》学的初步开始,最终还是要用以阴阳绑架太极、取代太极,从而彻底改变《易》学的太极文化正宗、正义,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走不出《易》学的阴阳观,错误的认为“太极生阴阳”、“阴阳是太极”,这还成了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三)阴阳的渐变

尽管在孔子的《易传》中,虽然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系辞传上·第五章)…但《易传》毕竟还是在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系辞上传》的第11章)…这里的两仪与阴阳也还没有真正发生任何关系,并没有明显的串联在一起和等同的意思。

只是到了战国末期,随着【阴阳家】的独树一帜和大荣大显。其【阴阳家】的祖师爷—邹衍,大谈阴阳天文、阴阳星象、阴阳历法、阴阳四季,并倡导“阴阳通天”与“五德循环”的学说应用。于是,阴阳与两仪,阴阳与五行,阴阳与八卦,阴阳与万象,也就开始明显的接近和搅和在一起。成为了一种混淆视听、偷天换日、暗度陈仓的勾当。

《吕氏春秋》论音乐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极大曰太,整体曰一,同于太极)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溁以形”。“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这当中虽然是两仪在先,阴阳在后,但两仪与阴阳也开始等同意义的应用了。

《礼记?礼运》曰:“夫礼必本於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这里的阴阳就近似于天地两仪,也就是天地阴阳。

到了宋代,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里阴阳的瞎胡扯,简直就是无边无际了,太极的动静被阴阳绑架了,太极的一切都被阴阳笼罩了。这其中的“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完全是把太极的动静两仪,置换成了阴阳。阴阳霸凌在两仪之先,两仪被阴阳践踏了,两仪被阴阳彻底篡改和取代了。

但是,如果是有点对事物常识认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也很显然,无论是太极的太一,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耀,八卦,九宫,这都是太极文化的数学意义的秩序排列,其中的“两仪”俨然是个数词、是太极的最一般度数。与之光源照耀在物体之上所产生的虚似的阴阳现象,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没有半点关系。阴阳也并不是真正的数学意义的二、两、弍、双、偶的数量词,根本就不在“太极生两仪”的秩序排列之中,肯定也与之“太极度数”毫不相干,这应该是最起码的常识吧。

不过,【阴阳家】、阴阳师、阴阳人、阴阳之徒,从来都是不务实的,不顾及真正的事实实际的。只要是他们愿意,阴阳就是他们手中绝对的玩物,阴阳人的牵强附会是可以无所不能、大显神通的。于是,通过偷梁换柱,偷换概念,指鹿为马,欺世盗名,掩耳盗铃的障眼法,阴阳也就被堂而皇之的改头换面,驴头马面,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号的、变了种的二货了。由此,阴阳二货也就彻底诞生了,二货的阴阳,也就开始了无所顾及的为所欲为了。

在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两仪被阴阳假冒和替代以后,也就有了“阴阳二货”的桂冠和美称。这可不是简单的人们的一种错觉和游戏,而是人为的、有意的一种阴阳文化的意淫和编排。其目的并不是阴阳与两仪的置换这么简单,而很明显的是要以阴阳篡改《易》学,冒充太极,取代太极,这也就是阴阳文化的最大无赖性。

四)阴阳二货的扩张

阴阳二货稳稳当当地拿下了《易》学中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从而轻而易举的用以阴阳,又垄断和霸凌了万事万物、万象万性中的二性,还要拿阴阳冒充天地之间的二气。当然了,阴间阳间的人妖、鬼魅的两界,也要被阴阳占领了。

总而言之,只要是事物的相对的,互应的,反正的,双立的,两面的,二性的,二象的,二极的,二元的,二气的,二心的,二道的,通通都被阴阳垄断了,霸道了。阴阳文化、阴阳人的二货、二赖、二扯、二皮脸、二不照,也就从此顺理成章,名正言顺了!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中凡是有二的货色,都可以用阴阳来取代,阴阳二货的赖皮性可以是理直气壮的、不容置疑的,当然阴阳也就成为了无所不能的万能的工具。由此,万物皆阴阳,阴阳是事物的根本,世间事物必须具有阴阳性,也就形成了习惯。成为了一种阴阳思想,阴阳观念,阴阳心理,阴阳文化,阴阳妖化,阴阳诡化,阴阳神化,以及阴阳的胡扯。

所以,两千多年的阴阳文化、阴阳神化,就是以无端的阴阳窃取了“太极生两仪”的两仪开始的,是从阴阳二货的上位、发的家。并走到了社会政治的、思想的、经学的、中医的、文学的、文化的,各领域的登峰造极地步。这才有了把阴阳的牛皮吹破了天,要与太极比肩齐观,与太极文化相提并论,甚至于要用阴阳去生出个太极,去统领太极文化。如此就有了,拿阴阳开涮、戏弄、编排,从而绑架太极文化,篡改太极原理,冒充太极本能,取代太极真义。到了宋明理学,太极与阴阳的混淆,就形成了社会风气,并不断的在历史阶段中扩散和流行。

五)阴阳的错觉和失误

我们知道,万事万物是肯定有其二性表现的,但也是万象的、万有的。是不应该、不能够、不可能、不可以,只局限于两个方面,或二元的存在,就完事了。并且事物的二象,二性,二元,二气,二极,两仪、两项、两回、两样、两个、两位…肯定也是不一样的,不相同的,不是一回事。但到了阴阳这里,这些通通都被垄断了、霸道了、归纳了、收拢了、串通了、篡改了。只要是二的、两的、对的、错的、是的、非的、善的、恶的,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来冒充、来取代。什么阴阳二性、二气、二象、二元、二鬼、二赖、两仪、两样、两山、两水、两天、两地…全成了阴阳,都是阴阳,还是阴阳,就是阴阳。

一切的万事万物,都必须要用阴阳来对待、来替代、来冒充。这显然就是个地地道道的阴阳二货的霸道、强盗、赖皮,如此的阴阳文化,阴阳神化,还能有点正义味吗?

这就是阴阳文化、阴阳神化的最大特色吧。但古人可以拿阴阳开涮、编排、戏弄,能够理解为一种错觉、幼稚、失误,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也无可厚非。而今天的阴阳家们、阴阳教授们,还要拿阴阳假冒哲学、冒充科学,蒙骗人、糊弄人,可就有点自不量力,自取其辱了。

其实,今天人们所谓的阴阳哲学,阴阳物理学,阴阳天文学,阴阳地理学,阴阳命理学,充其量也还是一种泥古不化,拾人牙慧,鹦鹉学舌的诡辩和小伎俩。是在掩人耳目,是在偷梁换柱,也只能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正如妙真太极真义所表达的那样:阴阳文化的鬼话讲多了,太极文化的正义也就丧失了!

更多企业管理资料,添加 微信:boc855  备注:企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0494068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uoyang58.com/30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