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殊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这是白居易《骠国乐》的一句话,而这讲的正是公元801年,骠国向大唐献乐的经过。然而实际上骠国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国家,实质上它是骠人在古缅甸创立的一系列城邦的总称。

而骠国献乐据说是骠国的国王雍羌遭受了大将军迦罗纳的胁迫,为保住王位,他不得不派儿子舒难陀以献乐为由,求得大唐帮助。而很多人想必也看过这样一个片段,身着白裙的兰玛珊蒂在树上翩翩起舞,脚上环着的铃铛清脆悦耳。然而这样一个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国家却在公元13世纪以后销声匿迹,这是什么原因呢?
边陲之国
骠国位于缅甸境内的伊洛瓦底江下游,据《新唐书》中记载道:“骠,古朱波也,自号突罗朱,禇婆国人曰徒里拙”。而在它的上游,紧接着的就是南昭国。骠国距离京师约14000里,东边是真腊,而西边接的则是东天竺及西南堕和罗,其国土长约三千里,广度达至五千里。其邻属国就是南诏国。

古骠国在伊洛瓦底江中游流域,是一个拥有着极高政治地位的民族。骠人的总人口不超过百万,他们的后代也并不是今天缅甸的人民。在骠国极其繁盛兴旺时,缅甸主体民族“缅人”的祖先部落还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

在我国史书上有关于骠国和骠人的记载,约在公元三世纪魏晋史书中有写过“骠国,位于永昌西南三千里,君臣父子,长幼有序”。当时的骠国就同古中国的管理方法一样,也是君臣父子制。骠国最为强盛的时候,其国土面积比现在的缅甸还要大,并且在历史上存活了约有600多年。
与骠国存在时间同期的是中国的西汉到唐末时期,在他们的国家,总共有18个城邦以及298个部落和9个城镇。就目前出土的遗物来看,所挖到的城邦就有12座。而骠国正是这18个城邦的总称,就如同古希腊时期,他们的城邦并不叫希腊城邦或希腊王国,而是各有各的名字且各自为王。比如“雅典共和国”这种。

骠国的统治中心最初在毗湿奴城,随着骠国国力逐渐强盛,他们将京都建立在室利差呾罗,在京都的周围,还有一个与之同样强盛的城邦叫做“罕林王国”。但相较起来,仍旧是室利差呾罗的国土面积要更大。

据唐朝的文献记载,骠国的都城外围是圆形用砖砌成的墙,周长有160里,在其上设有12座门。而室利差呾罗的遗址经过后人的勘察,粗略猜测,其应该建成于公元四世纪,对应中国的历史朝代大概就是两晋时期。该城邦的周长超过13公里,宽度也有3到4公里,整体的占地面积共有14平方公里。
在室利差呾罗的外围环绕着护城河,所砌的城墙高达4.5米,在城墙的上面还雕刻有巨大的天神雕像,左右四角也雕了一座宝塔。城邦中心是一座巨型的长方形宫殿建筑,南边是贵族居住的地方以及寺庙,北部则为贫民区和广袤的农田。

骠国文化受印度影响,他们的国民信奉佛教,城邦内所建有的寺庙也有百余座。且他们在农业经济方面也要远超于其他国家,其主要农作物为稻谷和甘蔗。在缅甸考古学家对毗湿奴城和骠国的汉林古城进一步探索后发现了骠人的葬丧习惯。
在当时他们所盛行的是一种叫做瓮葬的方式,也即将死人的尸体火化,再把骨灰装入瓦罐中。而且当时骠国的绝大多数城邦所实行的都是这一种葬丧方式。骠国的发展史中,大致归纳为三个时期,在后人发现的城邦中,毗湿奴城、汉林城、室利差呾罗竟然可以大致代表这三个时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骠国的文化与发展
骠国的宗教受本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内部的宗教信仰也十分混杂。他们的本土宗教,包括拜物教和祖先崇拜。无论是皇亲贵族还是民间百姓,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都十分普遍,甚至还有很多人信奉大象巨石森林河流等实体物象。而外来文化的影响则导致其内部也十分信奉婆罗门教和佛教。
婆罗门教在古印度占据着很大的地位,他的三大主神分别是梵天、毗湿奴、湿婆。骠国受婆罗门教的影响,也十分信奉婆罗门。据说,毗湿奴城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这座城邦是毗湿奴神所创立而来的,虽然不知道真假,但足以明白婆罗门教在骠国的重要地位。

除了引入婆罗门教,佛教在骠国也很受欢迎。毗湿奴时期,佛教才刚引入骠国,而到了室利差呾罗时期,工作人员在城邦遗址中发现了许多佛像,其中甚至还有包包枝塔、帕耶枝塔这类佛塔。他们所信奉的佛教主要是上座部佛教,而且当地的许多民众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入寺修行,十分符合上座部佛教的传统。

据研究发现,骠国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因此,上座部佛教又或者大乘佛教很有可能是宣扬佛法的印度僧人或去往印度的骠人所引入中国的。在宗教文化上,毗湿奴城时期只是引入,而到了汗林时期,则广为传播。与之类似的还有骠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汉林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器,分别用于农业活动和军事活动。从出土的遗址看来,农业上使用较多的是铁钳、铁铲、铁斧等,而军事活动的武器则为铁刀、铁剑、铁箭等。除了这些铁器之外还有一些铜器和石器,但并没有普遍发现金银类器具的使用。不仅如此,在经济上,汉林时期的人们也比毗湿奴时期要强。

汉林城周围的农田或一些民区遗址内,发现了大批的汉林钱币,还有一些骠国本土的钱币“登伽陀”。同样在骠国的城都室利差呾也发现了一些汉林钱币。足以证明当时的汉林城和室利差呾罗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公元4世纪,骠国的文字开始出现,且字符的形象同伽檀巴文字极其相似。

汉林时期大多数人都开始使用文字进行记录,且骠国男女享受同等教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接受寺庙教育,并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人都普及并积累了天文学相关的知识。因此,骠国百姓的受教程度还算普遍,且几乎人人都会一些占星术。
受印度文化的影响,除了使用他们自己的文字以外,骠国人也会使用印度的梵文。在1929年,考古学家在室利差呾遗址发现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的8行碑文,并不是他们本土所使用的语言,而在民居发现的一些瓦罐砖头上刻的文字据猜测也是梵文。在学习之余,骠国人几乎都能歌善舞。而且据我国史书记载,他们的舞蹈和音乐深受当时唐朝宫廷和大臣的喜爱。

公元802年,骠国使团和歌舞团就曾拜访唐朝,他们仅仅是伴奏的月供就有35人,乐器的品种高达22种,在长安所停留的几日,共计演奏了12首乐曲。许多当时著名的文人如白居易都曾将其写入诗中。

而且从遗址中出土的铜像看来,南诏国的乐器和舞姿同骠国很像,可以看出南赵国的音乐和舞蹈受到了骠国的影响。而他们访唐时的乐曲也被记入了唐朝的宫廷乐中,并对唐朝及以后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在公元832年,南诏国的入侵,让骠国的一切发展戛然而止。
骠国的分崩离析
南召建立于737年,在历史上共持续了165年。在公元755年南诏国王的儿子凤伽异帅兵攻打缅甸的北部和西北部,这是南诏第一次入侵骠国。一直以来,南诏国和骠国之间的关系都十分微妙。从地理位置上看,南诏国位于唐朝和骠国之间,有时充当两国交往的媒介。一方面,南诏国作为骠国的宗主国会对其进行援助,但另一方面,南诏国也会掠夺骠国。

根据南诏野史记载,在公元858年,骠国遭受到狮子国侵略时,屡次向南诏国求救,在南诏国王的安排下,派遣了大将军段宗膀率兵前去击退了狮子国的进攻。骠国事后为了感谢南诏的帮助,便将宝物佛舍利送给了南诏国王。

同样根据缅甸史记载,南召王在同唐朝的军队发生冲突时,骠王曾派兵支援南召击败唐军,而这段历史在缅甸传说中成为了一段佳话。公元779年,南诏旧王去世,新王登基。这位帝王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联合吐番的十万士兵一起进攻唐朝。当时唐朝的皇帝唐德宗离世,立马派遣将军李晟率领宫廷禁兵4000人以及地方军5000人联合打败了南诏与吐藩的联军。

经此一役,南诏国与吐番共损失了约有八万人马,为了防止唐朝的军队乘胜追击,南召整国迁徙至咩城。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吐藩借此机会想要侵占南诏,左右为难的情况下,南召国只好向唐朝投降,并在793年对唐朝俯首称臣。

此间,南诏和唐朝一直敌对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并且帮助骠国同唐朝建立了桥梁。公元801年,南诏国王派人传话骠国,令其国王子带领乐队去唐朝献乐,等到一行人出发后,南诏国立马率兵突袭了骠国,并掠夺了大量城邦和土地。这一次,南诏国的突袭给骠国的帝王一个措手不及。
公元832年,南诏再次掠夺骠国,并且从他们的都城掳走了3000多名百姓,用于帮助自己的国家开拓城池,来弥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没过几年,南诏国又攻打了骠国的附属国弥城国,劫走了他们的经营,并再次掠夺了他们的百姓,将他们发配到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淘金。从此以后,骠国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直至衰落。

尽管从遗迹和碑文中并不知晓骠国的京都室利差呾罗的结局如何,但南诏国的数次入侵让骠国的城邦逐渐式微,并在此后被缅人乘虚而入,在849年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的大统一王朝蒲甘王朝。而剩下的骠人流亡到蒲甘地区,并且逐渐和缅人同化,直至彻底消失。

总结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生活在当代的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骠国的后代了,他们并不是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而是随着国家的变迁,如同岸边的沙石同其他民族深深的融合在一起。但他们的文字与艺术在今人看来,依旧是熠熠生辉。
每时每刻都有一些小的民族或国家,因为各种不可抗力逐渐走向消亡。他们的子民或逃散或死亡,就像1900年前的庞贝古城,一瞬间全程就被维苏威火山的火山灰所掩埋。他们的一切都被覆盖,肉体、文化、城邦都被套在了火山灰中。骠国也同样如此,只能通过他们留下来的一些遗迹才能窥得千万年前的辉煌。

更多企业管理资料,添加 微信:boc855 备注:企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uoyang58.com/3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