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几个大城市对外地人的称呼,真叫人目瞪口呆!
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本来该最具有包容性的大城市,却有不少人对外来人员充满歧视、甚至于敌视,这种情况不仅在大城市存在,而且还在向二三四线城市漫延。
中国社会,随着这多年的发展,整体水平有了提升,但区域差异似乎也越来越大。
有的城市在变大,有的城市空心化。
有的地方越来越发达,有的地方还是很落后。
有的地方人看起来很富,有的地方确实有点穷。
最关键的一点是:为了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创业也好,落后、贫穷地方的人要往发达、富裕的地方涌。
乡下的要进城;小城市的去大城市。
总之,几乎还不错的地方,都有了一个从群,叫做“外来人口”。
“外来人口”这个词是个中性词,没有歧视的意思,算是一个很专业的、冷静的称呼。

但到了民间,这个专业词汇却并没有多少人用,于是生出了许多带有区域特点的地方性称谓,这些对“外来人口”的称谓,往往带有明显歧视的口吻、甚至充满恶意,当然也天然带有一种喜感。
很多人会不理解,我们过来为他们当地搞建设、奉献青春年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啥会招来歧视的科呼与恶意的对待呢?
这些对外来人员的“个性化”、“特色”称呼,一定是来自己于当地的原住民,或自认为自己是原住民。

原因也很简单:
一是,许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认为是原住民的,对于外来人口长期以来骨子里就鄙视、瞧不起。本来眼不见心不烦,如今天天在眼皮底下晃悠,心中自然恼怒。
二是,许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认为是原住民的,自然不会看到外来人口带来的奉献,只看到了消费与索取。看到你买东西,觉得你把他们生活的物价推高了;看到你享受,觉得你把原本属于他们的资源占了;看到你娶了当地的媳妇,觉得你抢了他们的女人;看到你在当地工作,觉得你挤占了他们的就业空间……………
三是,许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认为是原住民的,也确实发现了外来人口中部分素质差的表现,看到了更多的小偷,看到了更多的乱扔垃圾,看到了更多的随地吐痰,看到了许多的不文明现象,这些因为文化教育的问题,的确许多的大城市的外来人口中发生的比例会更高些。
四是,许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认为是原住民的,出于一种“洁癖”或对“脏差岗位”工作的嫌弃,总怕挤公交、从地铁时被外来的“建筑工人”、“搬运工”弄脏了自己的西服、耐克鞋之类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言归正传,细数一下,看看全国各地有着优越感的城市原住民,是如何称呼外来人口的,我们从中获得喜感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创造力、用词的精准度。

上海:先从上海说起吧,不把上海排在首位,心里有点过不去。
上海人睢不起外地人,是有着历史传统的,虽然历史并不悠久,因为并不久远的以前,上海还只是上小渔村,因为一些耻于开口说出的原因,慢慢发展起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外来人口凑成了如今的上海。
本身就是天南地北的外来人口凑起来的上海,恰恰是最瞧不起外来人口的地方,听起来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是的。但正是这种不可思议,却验证了“世界是快速变化着的”这一真理。
上海曾经用得最久的对外地人的称呼,是“乡下人”。
在我看来,这个词还算好吧,从中我只读出了上海人的大城市优越感,与轻度的对外地人的瞧不起。
所以,多年前,为了不被瞧不起,在我去探访一个上海的朋友时,邻居问我从哪儿来的,我说“香港”,邻居很热情地帮我扯着嗓子喊了一声:张先生,侬乡下来朋友了。
不过,近些年,上海人慢慢知道了全国还有些大城市的,于是“乡下人”的称呼用的少了。
改成什么了呢?硬盘!英文,不对,准确地说应该是简拼:YP!
其实,我也一直挺好奇,为啥叫“YP”?还专门去研究了一番,有说是有个生产硬盘的公司叫西部数据,英文简写“WDR”,正好是外地人的简拼,但因为太直接并非上海人的特性,所以就想委婉一些,于是,考虑到他们是生产硬盘的,就延伸成了“硬盘YP”。
当然,还有其他的说法,我们也就不一一考究了。
具说,还有一个词,叫“JP”,翻译一下,就是“极品”的意思。
不管怎样,抛开成见,我还是挺欣赏“硬盘”这个词的,符合上海人对外地人最精准的表述:“硬”生生地,非要“盘”居在上海这个地方。

广州:把广州放在第二位,是因为广东是开放比较早的地方,也是最早大批外来人口涌入地方。
大家也许会说,广东的开放的窗口城市是深圳啊。你说的没错,但深圳基本上就是外来人口组成的,且时间太短,还没形成原住民意识,所以深圳这个城市对外来人口是没有特定的称呼的,把它排除在外。
再回到广州,这儿的广州算是广东珠三角发达区域的一个代表吧,广东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落差还是挺大的,所以对外来人口有着特定称谓的,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
在许多人的眼里,广州算是不怎么排外的城市,相比上海对外来人口有着更大的包容性,其实并不是。
在广州,以及珠三角发达区域的原住民眼里,外来人口的地位与上海对比也好不到哪儿去。
那么广州人,或者说泛珠三角的原住民,给了外来人口一个怎样的特色称呼呢?
在这方面,广东人充分发挥了务实的精神,没有象上海那样给一个统称,而是结合外来人口的特征给了精细化的划分:对于年轻的男性外来人口,称为“捞仔”;对于年轻的女性外来人口,称为“捞妹”;对于有点年纪的男性外来人口,称为“捞佬”;对于有点年纪的女性外来人口,称为“捞女”。
所以,我刚去广州不久的时候,问一个本地的朋友原住民是如何称呼我这类人的,他回答是“捞仔”;离开广州的时候,我又问他,现在还如何称呼我这类人,他回答是“捞佬”。
由此可见,我在广州的岁月流逝,给我带来了不同的称呼的变化。
许多人也许不一定清楚广州这些对外来人员称呼的意思,这些称呼的核心词妙就妙在一个“捞”字,这个词真正的深意,恰恰是意会大于言传,一个“捞”字无比准确地描述了广州及珠三角原住民,对外来人员的看法。
总之,在广州原住民眼里,外来人员来广州是过来“捞”的,基中生动鲜活的语境还是自己去体会吧。

北京:终于轮到北京了,把北京放在第三位倒也是委屈了首都的地位。
严格意义上来说,北京的排外并不亚于上海及其他具有优越感的城市。
我上大学的时候去北京实习,就因为外地人的标签受到了莫名的歧视。我们住在北京一个破旧的小旅馆里,一位本地原住民老阿姨,看着我们吵吵闹闹地从房间出来,就用鄙夷的眼神看着我们,一边说:看看你们这些外地人,吵吵闹闹的,什么素质?在那个年代,我们可都是百一挑一的天之骄子啊。再说大白天,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大声说笑一下,在北京老阿姨那儿,就与外地人的不良素质挂上勾了。
一提起北京,再联想起外地人,一般人脑海中闪出的一个词,一定是“北漂”。
但是,告诉你:别美!“北漂”是在北京的外地人自己命名、自我调侃的一个词,与北京原住民对你的称呼无关。
那么,北京原住民,或者说原住民意识较强的北京人,是如何称呼外来人口的呢?
屏住呼吸、放宽心胸,千万别生气!
如果你是外地人,又不小心漂到了北京,那么对不起,在北京原住民嘴里有个词是瞄向你的:外地土鳖!
说实话,听到这个词,我笑了,原来瞧不起我们外地大学生的那位北京老阿姨,已经算是很宽容的了。
对于外来人口,北京原住民称呼的关键词从“外地”发展成了“土鳖”,不管怎样,也算是时代的进步表现之一吧。
好吧,说到这儿,我把北上广对外来人口的称呼都分析了一遍,在这儿我们不得不感谢有深圳,还留下了一个没有标准原住民,或者说原住民势微的城市,要不我们北上广深溜一圈,将感受到什么是“轮番上阵的歧视”,什么是“走到哪儿被歧视到哪儿”。
好吧,我们拿出平常心来看,一线大城市的原住民歧视外来人口,也在情理之中。谁上人家那儿发达、那儿富裕、那儿有更多的资源、那儿有更多的工作机会、那儿的工作要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呢。你总是在人家家门口逛荡,嫌弃你也是应该的。

但这种思想,竟然不可思议地传递到二线城市去了。目前有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阶梯形歧视,一线城市看不起全国;二线城市看不全省;三四线城市看不起乡镇。从而形成了各地“自上往下”的丰富多彩的蔑称,把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诠释的河流尽致。
本来随着开放与人口流动,各地不再象以前那般闭塞,应该更包容,许多的城市也说自己这儿是包容的,欢迎外地人的。但真相并不是,恰恰因为人口的大范围、高速化流动,反而造成更广范围内的“外来歧视”,造就了更加强烈的陕獈原住民意识。
敬请关注“老马观点”,探讨社会、历史、经济、民生。
更多企业管理资料,添加 微信:boc855 备注:企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uoyang58.com/3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