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不是废话,讲的是考核落地的两个方面。
今天起,川老师就用实践经历来分享、分析绩效管理落地的坎坷经历。这个话题很长,可能得要分几期来分享,暂且把它当成一个漫谈系列吧!
首先,考核的引入不是绩效管理的起步,而是“手段之手段”。
让一个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上“绩效管理”这道菜,首要解决的是认识上的问题。在我接触的许多中小企业中,工程建筑类公司大部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考核管理,出人意料的是大量成立十年以上的服务型、制造型甚至高素质人才团队,居然也从来没有搞过“考核”!那他们所谓的年终奖是如何发的呢?是的,因为与考核没有一丝联系,老板要么凭感觉、凭心情发奖金,要么心情复杂的发一点“过节费”,另一头的员工永远认为“老板永远是抠的”,即使他心中想的是“今年我没做什么,还是一样拿了钱,嘿嘿!”
很多老板、高管团队与我沟通时(严格讲叫诉苦),根据自己的了解或看到考核的好处时,80%甚至90%的老板都在说:对啊,这是个好东西,川老师你讲讲先考什么!?
可是,你要是让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考核、不知道考核为何物、视考核为猛兽和屠刀的下属们,一下子面临复杂的PDCA和结果兑现,考核只会是拉肚子的猛药,草草收场或提前收兵的惨状屡见不鲜。最后,你再与老大们谈考核,他们就只是苦笑了。
因此,考核得先有思想习惯,得先洗脑,对老板,也对员工。
洗什么?考核本身没有问题,是我们的观念、工具和步骤出了问题。因为管理都是反人性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基于企业历史和管理惯性的原因,实践中面对考核必须评判、必须出结果,管理者自己倒首先脸红难堪,觉得说不出口、下不去手,不约而同在回避自己的责任,希望能取消考核敷衍过去,于是提了一堆不可行的理由,并“伙同”下属狠批人事部“部事人”。
——这是彻头彻尾的驼鸟政策,是对自己身为管理者本职工作的不履职!
那怎么办?方法很简单,一是经营分析会,二是部门长带头,从公司和部门两个层面出发。

1、重新认识经营分析会/复盘会
要让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知道和承认考核是个好东西,能奖勤罚懒,能奖罚分明,能找出人才也找出“南郭先生”,这就是最大的心理门槛。只有他们这个层面首先认可了、明了了,把它当成好工具,考核这个举措才能落实下去。因此,绩效管理方案编制前,必须对管理层进行系列的“政治思想工作“,从考核的必要性、基本思路、主要方式、操作要点等概念组织内部“讨论”——注意,是讨论,是沟通,不是培训——更不是宣贯,因为我们还没有可以宣贯的材料。
而最接地气的讨论对象就是近期工作,最好的场合就是经营分析会。别小看这个会议,它似乎与每个管理者有关,又似乎无关,不管你的公司是不是认真在开会,但它起到的就是潜移默化的洗脑作用。
为此,老大一定要定期组织经营分析会(别告诉我你们从来不开会,如果是那就立即开)。分析会结合近期经营上的重大事件,让大家来复盘上一周期的问题,通过群策群力分析如何监督和促进公司、部门经营目标的实现,可以让每个管理者切身地发现公司级、部门级目标PDCA的必要性,把公司和部门当成一个绩效考核的对象,以上帝视角来思考和管控。
经营分析会实际上是对老板的考核,老板都开放地让大家来评头论足了,你还好意思不力挺么?得到的整个公司目标实现度,还能说与你的表现没有关系?(如何有效的开经营分析会,我们另辟章节来讲,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2、从你自己开始是最好的
第二件事就是考核从谁开始。
千万不要心急,以为大家脑袋一致了,应该就全员考核了,事实往往就是考核落地搞得一无是处、天怨人怒;或者以为马上就引入BSC、OKR等等高级货,部门很快就“平衡发展“了。
然后,当我们的部门长都还对如何操作考核这个武器陌生时,最好是简化+模拟:
所谓简化,就是必须先找出几个关键而又显性指标,让人一目了然,比如回款额、产值、费率、招聘人数等。如果实在找不出,本月重点工作、形象节点的完成与否总是可以公布的。
所谓模拟,就是考核方案导入的前几个月不兑现,不与个人收入硬挂钩,而是按你部门的整体表现套入指标中,看看你能得多少分,让自己心中有个底,也为不久开始的浮动薪酬挂钩打下心理基础。
当然,这儿讲的挂钩,也要分两个步骤:先只奖不罚,再有奖有罚。这一点在后面谈结果应用时会详说。

讲到这儿,大家一定以为现在那些自成体系的大公司应该不会有这样的困境,毕竟他们管理人员素质高、公司管理平台起点高,但很多大公司开始考核时也经常出现胎死腹中的惨剧——大家不要笑,也不要惊讶,川老师就经历过这样的尴尬:
因为上来就比较猛,搞的是360度打分且强制淘汰,推行的第一个季度就出现了没有料到的巨大阻力。
第一,从集团总裁开始就被下属们花样逼迫,要求取消考核,理由不外乎人手本来就不够、填坑的人不如原来的人、要搞掉我的下属我就走人等等;副总裁和区域老大也面临着自己的下属对他的压力,他们理智上知道应该考核,落实到自己团队时心理阻力就很大。鸵鸟把头埋到沙子中,可以暂时欺骗自己一下,不少人就想着逼公司取消,这样苦恼就没有了。
第二个问题是“内斗“。因为360度评价占30%的分值,大家每到季度末考核前就突击拉帮结派,合计着通过不记名评价搞掉某些人,实在逼急了就干掉层级最低的员工。一时间团队内部空气紧张,大有文革前相互举报的乌烟瘴气,自己也搞得神经紧张,哪有心思忙工作。
面对这样的局面,公司老大果断出面,一是当面顶回了总裁取消考核的建议,二是立即着手修改规则:
1、不再搞360测评。
2、一定要优胜劣汰。评级为优的立即奖励,评级为差的立即兑现。
3、开放申诉渠道和公告栏平台,允许举报不公正的考核。
结果经过三个季度的实施-修订-实施,绩效考核大得人心,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员工,他们用实际业绩证明了自己的优秀,并很快优先晋升,在公司内营造了良好的重视业绩、重视考核、相信公司一定会兑现的风气。
只要结果是好的、是公正的,考核过程中的一些小瑕疵很快就被大家放到一边,大家不再因为反对考核而找各种奇葩理由,而是紧盯任务和效率,努力向前、提升自己,考核也真正起到了推动目标实现、人才凸显的本质作用。
那么中小企业在导入绩效管理之初,该如何在考核与公司目标之间建立传动机制呢?我们下次聊。
更多企业管理资料,添加 微信:boc855 备注:企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uoyang58.com/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