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哪五个(四个直辖市分别是谁)

我国目前共有685个建制城市(城镇规划君何方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进行统计,截至2022年7月23日,我国共有4个直辖市、293个地级市、388个县级市)。在这685个建制城市中,几乎每年都有我国宜居城市评选排名,我国四大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都从未进过最宜居城市前十名。这是为什么呢?有网友会说越大的城市越不可能成为最宜居城市,但是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发现,特大城市成都曾在2006年成为全国最宜居城市,特大城市杭州市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成为全国最宜居城市,特大城市青岛市在2009年和2011年成为全国最宜居城市,特大城市南京市在2010年成为全国最宜居城市,超大城市深圳市在2015年成为全国最宜居城市。可见城市规模大小并不是宜居城市的衡量指标。

但是为什么四大直辖市都不够宜居呢?城镇规划君查找了一下原因。可能四大直辖市受到交通、住房等因素影响,无缘全国宜居城市吧。四大直辖市在宜居建设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无法解决的难点和困难。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翻阅了我国最权威的关于宜居城市的定义:“宜居城市是指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宜居城市其特征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城市宜居或许并非衡量一座城市的唯一标准,但却如同一面折射现实的镜子,映照出许多城市在华丽外表下潜伏的诸多问题。每年我国国内宜居城市榜上,京、沪、津、渝四大直辖市都会落选,其实也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是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四大直辖市,每个城市的人口、管辖范围、城市面积都可谓是巨大的,但在这些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无法兼顾的问题,可以说城市是越大越不好管理。诸如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物价指数过高等因素,都与这些城市规模过大有关。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发现城市越大,城市的韧性反而不足了。而一些小城市,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往往能够快速应对,城市管理秩序井然有序。可见,城市并非越大越好。

启示二是一味追求城市功能的大而全,并非一座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正确目标。以北京为例,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功能过于繁多。记得较早些时候,有关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就引发过诸多专业人士的探讨,但最终这一探讨不了了之。而北京这些年,也在按照大而全的方式迅速膨胀着,如果大而全就是城市的发展方向,那么出现问题,乃至不“宜居”就是必然的。

启示三是房价并非越高越好。近几年,京、沪、津、渝四大城市的住房价格不断上扬。有些官员和地产商竟然公开宣称,高房价能够提高城市竞争力。而事实上,这次四大城市无缘“宜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房价太高。

每座城市定位不尽一致,但有一个目标是必须先确定的,即无论城市功能有多么强大,都不该忽略“宜居”这一指标。这应该是每座城市为之奋斗的一个终极方向。某种程度而言,宜居城市的榜单犹如一个矫正器与风向标,登上此榜者说明前期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而未能入选者,则必须反思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为达成“宜居”的目标,做了多少努力。毕竟,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城市首先应该是适宜人们居住的,是集优美的环境与舒适的居住条件于一体的城市,而非令人感到居之大不易的城市。以“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这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来判定城市的优劣,并将“宜居”指标放在首位,是大有深意的,值得每个城市管理者进行深思。

宜居城市的提出最早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然而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提出了要以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之一。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城市建设中出现得越来越多的诸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气候失常、城市治安等城市病,使人们终究认识清楚城市的建设不是仅仅以经济建设为主,城市化不是单一的规模扩大也不是城市数量的增加,追求城市化的质量成了现在城市建设的主题,追求城市的宜居性建设是对城市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从国内外各机构或媒体对宜居城市的评价结果上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外所评价得出的宜居城市多是中小型城市如同内瓦、维也纳温哥华等,而国内所评价得出的宜居城市则多是像南京、成都、杭州、青岛、深圳等这样的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事实上,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美好。大城市有更多的城市功能和现代化的气息,有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有着各种方便的交通方式,能引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有更完善产业结构……,小城市的美好则在于,大部分中小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流动人口不多社会安定,有些中小城市有悠久的文化遗迹,那里没有太突出的交通堵塞,没有太大的由于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由于小城市的这些生态、社会、文化、生活优势,小城市的宜居性的优势更为明显。

为什么国内外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宜居性具有如此不同的评价呢,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个:其一,是基于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宜居程度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宜居程度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宜居程度先随经济增长而快速增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的发展对宜居度的作用就变得越来越小了,在经济发展到某个水平时其宜居度甚至不再有变化,甚至有所削弱。

其二,国外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多偏重于软环境,而国内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则更看重一个城市的硬环境。这所谓城市的软环境,就是指一个城市是否能给其居民带来健康、快乐、和谐、友善的感受,居民是否居住得舒适方便,人们对这个城市是否忠诚是否愿意长期居住于此,此软环境指的是宜居的一种氛围,是一种无形的人的真实感受。然而,这个城市的硬环境指的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有形的物质是不是完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和中小城市相比一般都占优势,这就决定了国内以此标准得出的宜居城市中多为大城市的现象。

更多企业管理资料,添加 微信:boc855  备注:企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0494068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uoyang58.com/9479.html